何謂跌打損傷?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跌打損傷可以分成「外傷」與「內傷」,外傷主要是指外在筋骨皮肉的損傷為主,受傷的型態包括扭傷、骨折、脫臼等;內傷主要是內在臟腑氣血受到損傷,導致臟腑功能運作失常為主,如受傷後所致的胸悶氣鬱咳嗽、失眠等。中醫治療跌打損傷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治療理念與西醫有著很大的差異。就以受傷先期來說,西醫會運用冰敷讓受傷部位減輕腫脹並止痛,但是恰與傳統中醫的處理方式完全相反。以下筆者提供個人的臨床觀察與理解,供讀者參考:
冰敷,究竟有甚麼不妥?
據筆者臨床觀察,剛受傷瘀腫時,直接先冰敷會造成局部氣血凝滯、肌肉韌帶筋膜寒凝緊繃,此措施雖然可以暫時止血、止痛,但卻會增加病情痊癒的難度。例如導致患處局部的痠痛症狀(即中醫所說的風寒濕痹),綿延不癒。所以,跌打損傷初期的瘀腫,中醫是用熱敷的概念溫通氣血,使瘀滯得散,腫痛可消。如《醫學見能》提到:「跌打損傷,無論何處腫痛,當散血使消也,宜火煨酒調散。官桂四分、丁香十只、小茴香八分、紅米八分、火酒一杯、調加水少許,火煨熱敷,用布包裹之。」
中醫治跌打損傷的原理
中醫療傷癒痛最佳治療方法是透過手法與藥物並用,內外兼治。
1.治傷之道「重在理筋」
首先,治傷之道「重在理筋」。跌打損傷時最直接、最快的治療方法是運用各種手法,使營衛氣血循行通暢,偏盛或偏衰得以平衡,以達到身體自我快速痊癒為目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因跌扑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凝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鬱結之腫,其患可癒。」
2.外傷治療「首重氣血」
骨傷疾病,往往是氣滯血瘀同時存在,因外力作用而引起筋肉損傷,絡脈隨之受損,氣血互阻,氣機不利,血腫形成,使氣血的運行流通發生障礙。「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骨傷的瘀腫疼痛是氣血不通的結果,治療的重點應是打開瘀滯的氣血使之暢通,則瘀腫疼痛自消。明代‧陳文治說:「凡治跌扑迷悶,顛扑損傷,大法固以血之或瘀或失,方虛實而為補瀉……大抵跌扑之病,全委補氣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