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風
更糟糕的是,我們的住宅、學校和辦公室通常會讓有毒化學品無法散出。艾倫說,不通風是室內空氣質量如此差的最大原因,這要歸罪於現代建築方法。空氣流通曾是前幾代建築師最看重的問題。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築商開始建造密封空間;進入21世紀,他們則一直在努力確保建築物密不透風。這種設計可使建築物更節能、更耐火,但不可避免地會損害空氣質量,導致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這種嚴重疾病。空氣不流通,污染物集中在室內,居住在這種「病態建築」裡的人可能會感到眼部刺激、頭痛、呼吸困難等症狀。而幾乎我們逗留的所有室內環境,從早上到訪的咖啡店,到現在讀這篇文章的地方,都在執行通風最小化標準。
學界已發現,在空氣流通良好的建築物中生活、工作或上課的人,比身處通風不良環境的人更健康、更有效率。如美國加州一項研究發現,在通風良好的教室裡,學生們更為平靜,專注時間更長。其它研究則表明,在通風差的建築中居住的人,請中短期病假、發生哮喘和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更高。為了節約能源成本,多數建築商仍傾向於儘可能減少通風。但艾倫說,我們在室內居住和工作的時間太長了,而這是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的,「在能源與健康之間,我認為我們做了個錯誤選擇,而且已經錯得太久。其實我們應該兩者兼顧」。
改善空氣質量的方法
許多滲透到我們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是看不見也聞不到的。除了對化學品敏感的個別人,多數人在有人生病前都不會想到是室內空氣在作怪;即使有人生病,我們可能也不會與室內空氣質量關聯起來。艾倫建議,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防護措施來確保室內空氣清新。除了改善通風、少接觸排放有毒化學氣體的物品之外,回家時也務必「洗手、脫鞋,別把室外污染物帶回家」。
另一個有效方法是少接觸空氣中的顆粒物。煎炒烹炸就會產生顆粒物,這也是為什麼艾倫建議安裝抽油煙機,並且使用可過濾顆粒物的高效濾網(HEPA)吸塵器。他說,普通吸塵器不會過濾這些顆粒,只是會將其打散,變成更小的顆粒,使情況更糟。所幸這些小小舉措可以收效很大。去年,艾倫和同人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闡述了室內環境對思維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影響。實驗中,研究人員每天會調整室內空氣的質量,然後測試參與者的認知功能。「即使環境稍有改善,我們也看到了認知功能的水平有所提升。」
- Sep 08 Fri 2017 09:56
室內空氣污染更傷身致病!(3)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