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5.jpg
過去婦產科醫師會說,子宮內膜癌好發在停經後婦女,僅約5%子宮內膜癌發生在40歲年輕女性,最近幾年卻發現有年輕化趨勢,愈來愈多案例像吳小姐這樣,年紀輕輕還沒當媽媽就發現得子宮內膜癌。國健署癌症登記年報發現,2016年得子宮內膜癌的新病人,40歲已經上升到8%;如果把4044歲也納入,則再上升到16%,顯示子宮內膜正一步步危害年輕女性。根據國健署癌症癌症登記報告,20163大婦癌新病人數:1.子宮內膜癌 2,341人、2.子宮頸癌 1,485人、3.卵巢癌 1,434人。再檢視癌症登記報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竟然增加1倍,從2007年的1,165例,到2016年的2,341例,並在2010年出現黃金交叉,子宮內膜癌排名正式超越子宮頸癌,增幅驚人。

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
肥胖、沒有生育、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糖尿病、太晚停經、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沒有充分使用黃體素、乳癌病人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

肥胖致癌風險提高,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
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罹患癌症的風險成正比,肥胖引起的十大癌症,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相較於BMI正常的婦女,體重超標肥胖的女性罹癌風險大增62%,是第二名膽囊癌31%高一倍。

許多可能的機制可以說明肥胖為何會增加發生癌症的風險:
脂肪組織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會造成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和子宮內膜癌。脂肪組織會刺激身體產生胰島素抗性,比較容易激發癌細胞的生長。肥胖的人經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會增加致癌的風險。肥胖會導致「免疫反應減弱」、及「氧化壓力增加」,這些情況會降低殺死癌細胞的能力,也會增加癌細胞的生長。

絕大多數女性應該不知道自己的月經有沒有排卵,對月經亂來,成天提心吊膽,衛生棉不離身的困擾卻很熟悉,有些女性甚至習慣麻痺,錯過早期發現癌症的時機。子宮內膜癌最大警訊是「異常出血」,「年輕育齡女性,如果月經週期混亂,太快來、太慢來、滴滴答答很多天,來了又來,持續超過3個月;已經停經的婦女突然出血,就是不正常。任何子宮不正常的出血都應該找婦產科醫師評估,以免延誤病情。」

子宮內膜癌和體重密切相關,想預防這個虎視眈眈的婦癌,第一步先計算看看自己的BMI,可在康健網站輸入身高體重〈點此連結測量BMI身體質量指數〉,立刻有答案。或者打開手機裡的計算機,用你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兩次,就可得出BMI例如:張小姐體重55公斤,除以身高1.61公尺,再除以1.61公尺,即可得出BMI2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anneu 的頭像
    shianneu

    神童小子的基地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