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美容新聞 (13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4-1.jpg
吃魚油預防缺血性中風?Omega3助血液流動防血栓
吃魚油顧血管嗎是真的嗎?過去美國心臟協會期刊《Stroke》曾發佈研究指出,魚油所含的EPA能減少缺血性中風發生。魚油成份中約30%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以EPADHA為主。另外70%則為各種脂肪組成。Omega3脂肪酸可構成細胞膜,也人體血液中脂蛋白的主要成份,對心血管、免疫中樞神經、生殖系統都扮演重要角色。Omega3脂肪酸一者能促進脂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含量,進而降低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機會,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問題。二者能抑制血小板作用,讓血液能夠清徹流動,並維持流速順暢,較不容易形成血栓。Omega3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抑制過敏,對於新陳代謝有正面助益。在腦部健康方面,Omega3也是大腦中神經細胞中突觸的必須物質,影響腦細胞發育、語言能力和智力等重要機能。

每天吃多少魚油才足夠?哪些人可能需要額外補充?
一般成年人應攝取多少魚油才足夠?趙雅嬋說明,根據台灣食藥署的建議,每日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份量以2公克為限,正常人只要每天1-2餐攝取到深海魚類,不見得需要額外補充。以魚類含量來估計,秋刀魚22公克約有1公克的Omega3,約等於攝取鮭魚、鯖魚55公克、鱸魚130公克。孕婦、中老年、三高族群、茹素者,屬於較可能需要補充魚油。對孕婦來說,Omega3DHA影響胎兒腦部與視神經發育。至於中老年人與三高族群,Omega3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彈性。由於植物性Omega3在人體內的轉換率較低,茹素者的飲食型態較容易攝取不足。上述族群在補充魚油或營養品之前,應先諮詢主治或專科醫師再加入日常攝取。惟平常少吃魚的民眾,想幫助良好保護力或身體代謝,也可適量補充。建議挑選魚油時以取得健康食品標章認證為佳。成份比例以EPA+DHA大於500毫克,或Omega3大於50%,人體吸收攝取的效益較高。

魚油不可與抗凝血劑一起吃 補充前務必諮詢醫師營養師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有一說法是,omega-3會代謝成 前列腺素E3omega-6則會代謝成 前列腺素E2。他們都說 E3會抗發炎,E2則會增加發炎的機會。多吃omega-3可以跟omega-6競爭促發炎物質的生成,因此可以降發炎。可是我查資料卻找不到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前列腺素E2跟前列腺素E3的差別。請問他們說E2E3功能的差異是真的嗎? 像是這篇文章當中提到前列腺素E2跟前列腺素E3只是結構上的差別,實際功用並無明顯差別。

上面那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發表在《小小整理網站》的文章,而它所提供有關前列腺素的資訊,並非完全正確。尤其是它所說的《前列腺素E2跟前列腺素E3,僅僅是結構上的差別》,是完全錯誤。例如下面這篇2003年發表的論文就認為《omega-3會代謝成前列腺素E3omega-6則會代謝成前列腺素E2E3會抗發炎,E2則會增加發炎》: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ostaglandin derived from ω-6 and 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COX-2 expression and IL-6 secretion(ω-6和ω-3多不飽和脂肪酸衍生的前列腺素對COX-2表達和IL-6分泌的影響)。(附註:ω-6就是omega-6,而ω-3就是omega-3)但是,儘管有科學證據,《omega-3會抗發炎,omega-6會促進發炎》的說法,並非醫學界的共識。事實上Omega-3 Omega-6都是「必需脂肪酸」,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人類無法自行合成,所以也就都必須從食物中攝取。那,既然都是必須攝取,為什麼會有《要多攝取Omega-3,要少攝取 Omega-6》的說法呢?

簡單的答案是,有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飲食比起過去含有較高的Omega-6/Omega-3比例,而這似乎是跟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臟病,有正向的關聯性。而根據這樣的思維,就衍生出一套Omega-3有益健康,Omega-6有害健康的理論。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02年:The importance of the ratio of omega-6/omega-3 essential fatty acidsOmega-6/omega-3必需脂肪酸比例的重要性)2018年: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low omega6/omega3 ratio for reducing inflammation(維持低omega-6/omega-3比例對於減少炎症的重要性)所以,為了要證明這套理論的正確性,就又衍生出《omega-3會代謝成前列腺素E3omega-6則會代謝成前列腺素E2E3會抗發炎,E2則會增加發炎》這類的研究。例如我一開始引用的那篇2003年的研究報告。

總之,這一套理論的中心訴求就是建議大家要《提高Omega-3的攝取,降低Omega-6的攝取》。我在必需脂肪酸GLA裡有說LAGLA是兩種主要的Omega-6,而LA是廣泛並且大量地存在於各種植物油裡(例如黃豆油),GLA則是相對地稀有。所以,如果要降低Omega-6的攝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減少吃油炸的食物。請看20193月梅友診所的文章Why eating too many fried foods could lead to early death(為什麼吃過多的油炸食物會導致早死),和20195月哈佛大學的文章Fried foods linked to earlier death(油炸食物與早死有關)。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在門診,經常被病人詢問:「我只是有解一點血尿來就醫,以為是結石或泌尿道發炎而已,但醫生卻說我是甲型球蛋白引起的腎臟發炎,這到底是什麼病啊?」

甲型球蛋白腎絲球腎炎好發於兒童及青年
腎臟是免疫系統病變的受害者,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失去控制,無法區分外來病原或本身時,免疫系統便會攻擊自己的腎臟而導致腎臟功能損害。甲型球蛋白腎絲球腎炎(簡稱IgAN)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原發性腎病變,且也是導致末期腎病變常見原因之一,病人分布在各年齡層,但以兒童及青年較常見,男:女約2-31免疫球蛋白A(簡稱IgA)會因為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或其他不明原因,在體內異常增生,隨著血流來到腎臟,導致一連串損傷而發病,也就是甲型球蛋白腎絲球腎炎,大部分是原發性的,續發性較不常見,但仍可能出現在肝硬化、乳糜瀉腸道疾病、癌症,或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個案身上。此病常緊接著上呼吸道感染而發作,建議若有慢性復發性扁桃腺炎,或在扁桃腺發炎時每每出現肉眼可見的血尿,則可考慮切除扁桃腺。

血尿、高血壓、嚴重蛋白尿、腎功能異常 主要症狀
甲型球蛋白腎絲球腎炎的主要症狀包括:血尿、高血壓(>140/90mmHg)、嚴重蛋白尿(每日蛋白尿>1)、腎功能異常等,有些病患無症狀,但尿液篩檢異常。治療重心是蛋白尿及血壓的控制,服用高血壓藥物治療3-6個月,若蛋白尿仍每天>1,則使用口服類固醇或魚油治療6個月。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講到鮭魚,會想到是富含Omega-3,它對女生是真的好處多多,至少有以下4種!

心血管保護
Omega-3對健康的最大好處,包含降低血脂以及減緩動脈阻塞的速度。更年期後女生因為少了雌激素保護,使得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適度補充富含omega-3的鮭魚,不錯喔!

讓心情愉快
Omega-3也幫忙減緩憂鬱情緒。Omega-3攝取不足時,會影響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也就會影響情緒!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必須從生活中下手,除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運動之外,飲食也是重要關鍵,如今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如果已經是有患有心臟病的高風險族群,如果一周吃 2 份魚類是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因為魚類因富含天然Omega-3脂肪酸,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本身有心血管問題者可多吃魚類
過往民眾常討論吃魚油對身體的保護,如今不一定得吃魚油,從天然的食材中吃魚就能預防。此項研究由加拿大名校麥克馬斯特大學所進行,研究人員對來自60多個國家的參與者過往研究分析,結果發現脂肪酸與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有高度相關性。此份研究中分析平均54.1歲一共192,000人的數據,其中包括約5.2萬的心血管患者, 研究結果表明,本身已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當中,如果每周至少攝入175 g(約 2 份)的魚類,有助降低心血管的風險和死亡率,而在一般人群中則不然。

主要研究者同時也是人口健康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德魯·門特(Andrew Mente)說:「這樣的方法用在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但如果在本身沒有心髒病或高風險人群中食用魚類其實就沒有益處。」因為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雖然是人體所需要的必需脂肪酸,人體自身無法合成,必須從飲食中攝取。營養學家勒尼沙表示,水溫越低,魚體內的Omega-3脂肪酸含量就越高。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近期,一項大型觀察研究指出,定期食用「油性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大大降低。研究數據還顯示,定期服用魚油補充劑,也與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之間也存在一定關聯。營養師介紹,魚類分為油性魚以及白魚,民眾在挑選時,可以參考選擇。這項發表於美國糖尿病學會旗下期刊《Diabetes Care》的研究中,來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團隊,使用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超過392000名沒有患2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隨訪時間超過10年,其間有7262名參與者患了糖尿病。

營養師介紹:用脂肪含量區分白魚與油性魚
調整了多個混雜因素後,研究人員給出結論:與常年沒吃過油性魚的參與者相比:每週食用≥1份油性魚的參與者,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22%;與不吃魚油的人相比,定期吃魚油的人,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降低了9%。Heho健康營養師吳宜庭表示,按脂肪含量多少,食用魚可以分為白魚類與油性魚類。「白肉魚的肉是白色的,脂肪含量很少,如鱈魚、石斑魚、鯪魚;油性魚的肉通常比白肉魚深色,肉帶有脂肪,如鯖魚、鮭魚、鰻魚。」研究作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Qibin Qi教授指出:「之前沒有任何聲明建議通過油性魚來預防2型糖尿病,而我們的發現提供了新的證據。但是現有證據不足以立即作出相關推薦,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證據。」因此,研究者建議:「可以選擇新鮮的油性魚類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而不是服用魚油補充劑來預防糖尿病。」

油性魚有益心血管健康
先前,飲食中攝入油性魚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已經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支持。在2018年,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針對該問題發表聲明:「目前的科學證據強烈支持,將海產品作為心臟健康飲食模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報告還補充說:「大量證據支持建議每週食用1~2次非油炸海鮮,特別是ω−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魚類,對心血管有益,包括降低心臟死亡和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油性魚是指ω−3脂肪酸(尤其是DHAEPA)的含量較高,又稱深海魚類,如鰻魚、鮭魚、鯖魚(大西洋和太平洋)、鯰魚、沙丁魚、大馬哈魚、鰻魚、銀魚、鯡魚、金槍魚。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魚油若不妥善食用,恐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研究指出,魚油雖號稱能促進心臟健康,然而只有對具備特定遺傳基因的人才有作用,若沒有相關基因而貿然食用,反而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專家建議,食用魚油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

食用不當增患病風險
魚油因富含Omega3等對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的成分,對心臟有益,成為大受歡迎的營養補充品,每年更是創造數十億元的商機。然而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發現,魚油只對有特定基因的人有效,若沒有特定基因又食用過量,反而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團隊指出,Omega 3對降低三酸甘油酯是否有用,取決基因型態,若沒有正確的基因型態,食用魚油反而會增加三酸甘油酯,進而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先是以血液中4種不同的脂肪為標準,包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這些都是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物質,並引用英國生物銀行的7萬名參與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應確認體質是否合適
研究者將7萬多筆受試者資料分為兩組,分別為1萬多名有服用魚油的受試者,以及其他沒有食用魚油的受試者,並進行全面的基因掃描,比較其中800萬多個遺傳變異型態。經過6400萬次測試,顯示只有含有AG基因的人,服用魚油才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酸酯,而具有AA基因型的個體若服用魚油,反而會少量增加血脂量。專家建議,食用魚油之前須先了解自己的基因型態,而以北美為例,現今有許多生技公司提供基因檢測,相當簡便快速。研究團隊認為,過去針對魚油的臨床實驗很少考慮基因問題,因此民眾很容易將魚油當成萬靈丹,甚至不排除市面上許多常見的營養補品,其效用也可能受到基因影響。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魚油一天到底要吃幾顆?為什麼每家都不一樣?
民眾在參考各產品的食用方法會發現,每家建議食用的魚油顆數皆不同,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每家魚油的濃度皆不同,如果同樣都是希望吃到每日人體所需的Omega-3脂肪酸含量1000mg,大研德國頂級魚油兩顆就含有1008mgOmega-3,然而市售魚油商品有許多Omega-3濃度含量偏低,可能都要吃到8顆以上,甚至9顆才可能可以吃到1000mgOmega-3,這樣低濃度的魚油不但需要攝取的顆數變多,且不必要的油脂也會一起吃進體內,反而會增加負擔。推薦大家選擇吃魚油Omega-3濃度高的才能夠吃得健康沒負擔。

什麼時候吃魚油最好?早餐吃魚油?還是睡前吃魚油?
魚油最好的食用時間就是隨餐或是飯後食用,主要是因為食物中的脂肪會提高魚油在人體的吸收度。因此會推薦民眾可以選擇在一天之中吃得最豐盛的一餐的時候來補充魚油。舉例:如果是晚餐吃得最豐盛,那就在晚餐時隨餐或是飯後食用魚油;如果是早餐是自己一天吃最豐盛的時候,那就改以早餐時隨餐或是飯後食用魚油。網上有些人有發言「深海魚油晚上睡前吃效果好」,其實在文獻上的記載並沒有發現有研究確切指出魚油睡前吃吸收或是功效會比飯後吃更好。因此在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證下,還是建議民眾魚油請隨餐或是餐後食用。

小心!5個食用魚油的注意事項與副作用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魚油是在台灣非常風行的一種保健食品,就算沒吃過,也應該略有耳聞,或是看到電視廣告或是新聞報導,但是你真的知道吃魚油的好處與功效嗎?市售魚油百百款,為什麼不同廠牌的魚油有不同的吃法呢?一天到底應該要吃幾顆魚油才正確?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聊聊吧!

吃魚油的好處與功效是什麼?
魚油的功效相當多,其中的主要成分EPADHA可以幫助人從年紀小到大、從身體上到下的各種保健保養。

然而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推薦要吃魚油呢?
主要是因為台灣的生活習慣外食居多,餐廳多採用沙拉油以熱炒或油炸的方式做烹調,使得人們過多的攝取到變質劣化的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因為如此才需要同時也增加魚油內Omega-3的攝取量,來平衡體內Omega-6Omega-311,這樣的攝取比例才能夠讓身體最健康。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許多人都有服用魚油的習慣,作為保健之用,但對於癌症病人、無法進食的特定疾病患者而言,魚油卻是「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中的重要成分,為此,食藥署放寬「食品原料魚油之使用限制」,從原本2公克以下,提高至5公克,以便特殊需求者補充營養。

魚油 含有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魚油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含有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最重要的是DHA226烯酸)及EPA205烯酸)脂肪酸。魚油好處多多,研究發現,可維護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並改善記憶力減退。攝取DHA,能夠降低憂鬱及過動等發生率。攝取EPA,則可降低血脂、減少血栓,預防心血管疾病。魚油具有不錯的抗發炎效果,能降低發炎反應,因此,在治療急重症、癌症患者時,醫師常開立高劑量的魚油,來降低患者體內的發炎指數。許多深海魚都含有相當豐富的ω-3,蘇秀悅建議,平常多吃鯖魚、鮭魚、鮪魚、鯷魚、秋刀魚及沙丁魚等,建議每周吃34次深海魚類,每次約23重,就能攝取足量的DHAEPA

魚油保健食品 每日食用量修正
不過,台灣外食族眾多,想要吃足深海魚類,取得足夠的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難度相當高,因此,不少人選擇魚油保健食品。現行規定每日食用量(EPADHA總量)為2公克以下,絕大部分魚油保健食品遵照此標準製作生產,但對有特需營養需求的人來說,明顯不足。歐洲食品安全局研究顯示,5公克以下屬於安全劑量,一般人單靠日常飲食及營養補充品,要攝取到危險劑量,並不容易。在參考國際研究以及其他國家作法,同意放寬至5公克,以符合有特殊需求者的患者,因此,即日起公告修正「食品原料魚油之使用限制」。特定疾病患 魚油原料的每日食用量以EPADHA總量計為5公克以下。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魚油、魚肝油均是保健食品,但許多人搞不清楚兩者差異,以為大同小異。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兩者來源不同,保健作用也不一樣,在服用之前,建議諮詢營養師、藥師,再決定如何使用。

魚油從魚脂肪萃取而成,用於急重症患者降低發炎反應
蘇秀悅說,魚油主要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含有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DHA226烯酸)及EPA205烯酸)脂肪酸,均屬於長鏈的不飽和脂肪酸。研究發現,魚油保健範圍廣泛,因為具有減少發炎反應的效果,一般治療急重症、癌症患者時,都會加入高劑量的魚油,來降低患者體內的發炎指數。

每周吃34次深海魚,即可補足人體所需DHAEPA
另外,魚油也有助於維護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並能改善記憶力減退,部分研究發現,攝取DHA還可降低憂鬱及過動等發生率。至於EPA則可降低血脂、減少血栓以及抗凝血等作用,預防心血管疾病。「天然的尚好!」蘇秀悅說,保健食品屬於萃取物,建議還是從天然食品中來攝取ω-3,建議每周吃34次深海魚類,每次約23重,就能補足DHAEPA。大部分深海魚含有相當豐富的ω-3,建議多吃鯖魚、鮭魚、鮪魚、鯷魚、秋刀魚及沙丁魚等;再者,一般海鮮類如蝦、花枝及牡蠣等也含有微量ω-3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魚油雖然是單一保健產品,但事實上本身就是複合成份,包含了從魚的脂肪中取得的各種油脂。在這其中,重點是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EPADHAOmega-3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因此必須由飲食中取得。雖然也有來自植物性的Omega-3來源,但因在深海魚身上有較高比例,因此目前主要來源以魚類為主。

魚油好處有哪些?魚油功效多元,幫助滿足人體基礎需求
Omega-3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份,也是血液中脂蛋白的重要成份,而脂蛋白是協助運送各類不溶於水的脂質物質的載體,就像在水中航行所需的船。Omega-3 在人體內後續合成的物質,在心血管、免疫、中樞神經與生殖系統等方面都產生作用,能夠促進脂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含量,降低動脈硬化、高血壓,預防心血管與中風等疾病;另一方面,能夠抑制血小板作用,使血液變稀薄、較易流動,也不易形成血栓。在腦部方面,對神經細胞突觸必需物質,因此有助腦細胞發育,維護認知功能、提升學習力、專注力與記憶力,降低語言能力退化與失智風險。此外,後續產生的物質還能降低身體發炎機率,及抑制過敏,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氣喘等症狀。

Q:魚肝油跟魚油是一樣的嗎?
A:早年魚肝油是很流行的保健食品。魚肝油是從魚肝中加工處理而得,過往人類補鯨產業還沒有很多限制時,體型龐大的鯨其肝臟就很大,所以原料不缺,不過現在為了生態而限制捕鯨,魚肝油產量減少,加上深海魚的肝臟容易積存重金屬,現在也少有魚肝油。魚肝油是從肝臟取得,與從皮下脂肪取得的魚油不相同,前者有魚油成分,而主要重點是含有維生素A,皮下脂肪中維生素A就很少。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魚油廣受民眾青睞,但坊間的魚油產品種類繁多,消費者該怎麼選才能安心呢?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中對於如何選擇魚油產品,特地從營養科學的角度出發,彙整出 選擇魚油4原則: 

製作魚油的原料,以多種小型魚混和製成尤佳
魚油的主要製作原料是海洋中的魚類。但海洋污染日益嚴重,今(2019)年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已跟隨國際腳步,對魚油祭出重金屬「無機砷」的限量規範。

建議有國際認可的第三方檢驗
食藥署在2017年發布的《魚類攝食指南》中,已針對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等大型魚類,提出建議攝取量,並呼籲孕婦及幼童可依指南適量攝取,以避免重金屬甲基汞的危害。 「比如:塑化劑、微生物、重金屬等,都是魚油產品應須檢測的項目。」魚油中兩大主成分EPADHA的含量比例,是否和包裝上標示一樣,最好也經過成分定量檢驗認證。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魚油怎麼吃?
至於每日攝取上限劑量呢?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出,ω-3 脂肪酸無論是由食物攝取或額外補充,建議每天不超過3公克。

確認產品的適合度
確定保健目的,清楚知道補充劑量後,接下來就要審視產品是否適合使用者。容易脹氣或害怕魚油味的民眾,可以挑選較無腥味魚油製品(不過魚油本身就有一定的腥味,較無腥味的配方通常會添加安全合法的香料)或腸溶膠囊,也可以在餐前服用魚油製品,降低打嗝魚油味。

魚油與藻油的差異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魚油?多吃魚?
不少人會問,一定要吃魚油製品,「多吃魚」可以不可以!!!答案絕對是「當然可以」。吃魚不但能攝取到Omega-3不飽和脂肪,還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但怎麼吃及吃多少就是個學問。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攝取兩次100公克油脂較多的魚,例如深海魚,但擔心寄生蟲問題,故建議煮熟再吃,但在煎、烤及油炸等高溫料理後,Omega-3 油脂容易變質,所以最好用清蒸的方式。再者,現代人不正常的飲食習慣是否能規律每周食用二次足量深海魚,也是個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深海魚肉到底安不安全,重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污染?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

魚油功效是什麼?
大家都說吃魚油能抗發炎,但到底為什麼呢?Omega-3在平常食物中比較少見,通常富含於亞麻仁子、核桃及芥花油、以及深海魚油。而Omega-6脂肪在食品中相常食見,例如堅果、麥片、肉類等,而大豆油、玉米油等油品。由於現代飲食情況,常導致Omega-6Omeaga-3的失衡,可能差距到151,甚至301,而起引身體的慢性發炎,引起不同的慢性疾病。而補充適量Omega-3可以使Omega3/6比例較接近11,降低發炎反應的發生。

魚油推薦挑選原則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5.jpg
過去婦產科醫師會說,子宮內膜癌好發在停經後婦女,僅約5%子宮內膜癌發生在40歲年輕女性,最近幾年卻發現有年輕化趨勢,愈來愈多案例像吳小姐這樣,年紀輕輕還沒當媽媽就發現得子宮內膜癌。國健署癌症登記年報發現,2016年得子宮內膜癌的新病人,40歲已經上升到8%;如果把4044歲也納入,則再上升到16%,顯示子宮內膜正一步步危害年輕女性。根據國健署癌症癌症登記報告,20163大婦癌新病人數:1.子宮內膜癌 2,341人、2.子宮頸癌 1,485人、3.卵巢癌 1,434人。再檢視癌症登記報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竟然增加1倍,從2007年的1,165例,到2016年的2,341例,並在2010年出現黃金交叉,子宮內膜癌排名正式超越子宮頸癌,增幅驚人。

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
肥胖、沒有生育、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糖尿病、太晚停經、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沒有充分使用黃體素、乳癌病人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

肥胖致癌風險提高,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
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罹患癌症的風險成正比,肥胖引起的十大癌症,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相較於BMI正常的婦女,體重超標肥胖的女性罹癌風險大增62%,是第二名膽囊癌31%高一倍。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5.jpg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第三常見的癌症,僅次於子宮頸癌和卵巢癌。子宮頸癌由於疫苗己經上巿,預期未來將大幅減少。但子宮內膜癌最近幾年卻有增加的趨勢。增加趨勢的可能原因包括了中年長婦女人口的增加,攝取過量含有脂肪類的營養,環境的污染,長期雌激素的刺激,以及診斷方法的進步等。如能早期預防,使病病不致發生,或早期治療,達到痊癒,不但可以減少社會成本,且易於達成完全防治。子宮內膜癌在危險因子有從未生育、肥胖、糖尿病、過晚停經、子宮內膜過度增生、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狀群、慢性不排卵等。

在治療方面,子宮內膜癌的標準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內容包括子宮全切除、兩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腺切除。卵巢需要切除的原因乃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容易同時併有卵巢癌,而且這樣的的病人也是日後卵巢癌的高危險群。在某些特定病患,尚須接受大網膜切除,及術後的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如欲保留子宮及卵巢而保有生育能力,則須年齡小於四十歲以下,癌細胞惡性度較低並且分化良好,沒有任何子宮肌肉層侵襲、或骨盆腔、淋巴結等其它任何部位的轉移。但此項保守性治療有部分病人仍有復發的風險。

在預後方面,根據統計,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的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平均可以在九成;第二期的病人可以在八成;第三期的病人可以六成;但第四期的病人則只剩下兩成不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比較好。預防子宮內膜癌則應避免相關的一些危險因子,如多運動以減少體脂肪的堆積、避免肥胖、適婚年齡盡快生育、糖尿病患者良好的血糖控制、多蔬果少脂肪的飲食習慣等。最重要的是,不管有無性經驗,如果有異常出血的情況,應儘早就醫找出病因,才不致延誤診治的時機。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jpg
子宮頸癌其實是可預防的疾病,尤其台灣子宮頸癌預防政策早在民國84年開始就推動,鼓勵婦女朋友接受子宮頸癌篩檢,更打出「6分鐘護一生」的口號,讓子宮頸抹片檢查從實施第一年9.7%的普及率逐年提升,近年來,在國民健康署與縣市衛生局的大力推動免費四癌篩檢下,讓許多婦女朋友可以藉著早期篩檢,來早期發生癌症。子宮頸癌為女性婦癌不容忽視的頭號殺手,女性好發年齡層為45歲以上,若女性朋友有早婚、年經輕輕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者,恐是子宮頸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是出現陰道異常出血、分泌物變多、腹部疼痛或下體搔癢的症狀,要小心可能出現子宮頸癌前病變。

大多數子宮頸癌進展過程緩慢,東方的婦女從罹患癌前期病灶,發展成子宮頸癌,大概需要67年的時間,只要女性朋友們每年都能接受子宮頸癌抹片篩檢,就能大大地增加檢出病灶的機會,臨床上更顯示子宮頸抹片篩檢,可大幅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若早期檢查出零期子宮頸癌,有高達百分之百的治癒率,治療副作用少,如果持續忽視子宮頸癌的危害,癌細胞將持續增生,增加癌症惡化的機會。

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近年來對於子宮頸癌的防治,除了子宮抹片外,還增加了自費的薄層子宮頸抹片、人類乳突病毒篩檢及子宮頸癌疫苗;相較之下,傳統的抹片篩檢仍為免費又簡單的防治方式。建議大家可至附近的醫療院所,諮詢合格的婦產科醫師,了解子宮頸癌防治的新觀念,就算是停經或是很少發生性行為的婦女,仍然要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另外,平時也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攝取足夠營養、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降低子宮頸癌對生命的威脅,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jpg
放射治療
使用高能量的X光或其他輻射,殺死癌細胞或抑制癌細胞生長。包括兩種類型:

體外放射治療(External radiation therapy):在人體之外使用機器,傳送輻射以殺死癌細胞。有些方式可能保護周遭細胞不受放射線傷害,例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一種3D放射治療,利用電腦模擬出腫瘤大小、形狀的圖片,並用不同能量密度、較細的放射線,從多個角度針對腫瘤進行治療。

體內放射治療(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將放射性物質封裝在針、粒子、管線或導管中,再放置到腫瘤中或鄰近處進行治療。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jpg
子宮頸癌治療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治療子宮頸癌的主要療法分為手術、放置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五種,此外也有多種治療方式正在臨床實驗階段中。治療方式應根據癌症的大小、位置等因素,由專業醫師評估與提供建議治療方向,同時不論任何治療方式,都伴隨著副作用與風險,因此建議與醫師詳細討論、了解手術相關細節,藉由醫病合作才能找出最有希望的治療方式。 

手術
子宮頸錐狀切除(Conization):以圓錐形切除部分子宮頸、子宮頸管內層的手術,並由病理科醫師檢驗切除的組織中是否含有癌細胞。這項手術可能用於診斷或治療,並可根據癌細胞生長的位置、種類,選擇以下不同手術方式:

冷刀錐狀切除(cold-knife conization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