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jpg
研究指中年憂鬱症者如果患有「做夢期夢遊」,可能是腦退化的前兆,即是出現帕金森症的機率非常大。所謂病向淺中醫,專家指盡早發現可用藥物控制。香港中文大學與養和醫院進行一項針對「做夢期夢遊」、憂鬱症和腦退化三者關係的研究。在
2010年底至2013年初期間,研究了29位同時患有憂鬱症及做夢期夢遊病人、憂鬱症患者及健康人士,年齡中位數為47歲。研究發現所有參與者均沒有帕金森症臨床症狀,但同時患有憂鬱症和做夢期夢遊的病人,多巴胺水平比控制組顯著低1030%,並出現嗅覺退化,因而推斷憂鬱症患者出現做夢期夢遊症狀並非完全因為抗憂鬱藥物所致,而是腦退化的前兆。

憂鬱症可能加速腦退化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潤國教授表示,典型的做夢期夢遊患者一般在60歲後發病,但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平均早在40歲時已出現症狀,比正常提早1020 年,可能與腦細胞退化有關,「因此我們推斷憂鬱症可能會加速腦退化,又或在同時患有憂鬱症和做夢期夢遊的病人身上存在一個獨立的腦退化機制。」他希望該研究有助醫學界更早發現腦退化症的早期徵兆,助醫生更早為病人監察及準備,延緩腦退化病情。「所有藥都是治標治不了本,所以正正是沒有藥可以治本,研究正正最主要是如何找一些治本的藥物或治療,可以減低他腦退化的速度,這是整個研究最主要的一個方向性。」

八成夢遊者10年後腦退化
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少萍表示,一般而言,6070歲長者患做夢期夢遊的男女比例約91或是82,而帕金森症也是男多於女,之前科學研究尚未找出原因。不過今次研究對象為4050歲人士,男女比例差異不是那麼大。他們將繼續跟進他們的情況長達510年,有助研究男女的腦退化速度會否有分別。專家解釋,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俗稱「做夢期夢遊」,並非單純的做惡夢。是指患者在做夢期(快速眼動期)時缺乏肌張力抑制,因而作出與夢境一致的行為,當中10%的患者睡眠時有暴力傾向並會引致損傷,如拳打腳踢、翻滾喊叫等。患者和枕邊人容易在睡眠時遭到損傷。

國際研究指出做夢期夢遊是腦退化的指標,八成患者在發病後1015年會出現帕金森症、認知障礙等問題。現時,香港估計約有5千名60歲或以上人士患有做夢期夢遊。做夢期夢遊患者大多是男性長者,但近來醫學界發現中年憂鬱症患者出現做夢期夢遊症狀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有46%的憂鬱症患者曾有做夢期夢遊症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