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療法,過去在世界各地都約略可見它的運用蹤跡,應用在醫學、美容、宗教儀式等領域。但直到1928年,法國化學家Ren Maurice Gattefoss的相關研究發表後,芳香療法才開始有了科學上的立論根據。而現代也陸續有研究提出芳香療法的實證醫學。韓國研究學者Hwang E和Shin S.綜合分析12個臨床有關於芳香療法改善睡眠障礙的研究,並結論出芳香療法確實可以改善和提升睡眠品質。但作者也提到,現今必須趕快建立芳香療法的使用準則,可以讓專業醫師更知道何時使用,以及如何使用等。
在伊朗也有相關的研究,研究學者Bakhtshirin F等人也發現,使用薰衣草精油搭配按摩30分鐘後,可以有效改善原發型經痛。另外,相關研究包括大馬士革玫瑰穆勒精油(Rosa damascena Mill)可減緩小孩術後疼痛、玫瑰精油搭配腳浴可以降低第一產期待產婦的焦慮指數等等。芳香療法在實證醫學上的卓越發展,使得芳香療法的應用逐漸普遍。期待未來和主流醫學的合作,為病患帶來更好的醫療方式!
- May 03 Fri 2019 09:58
改善睡眠 芳香療法有實效
- May 02 Thu 2019 09:47
中醫看芳香療法
它認為「五臭」分屬五臟,「肝之臭是臊、臊入肝,心之臭是焦、焦入心,脾之臭是香、香入脾,肺之臭是腥、腥入肺,腎之臭是腐、腐入腎」。利用五臭分屬五臟的這個特性,可以診斷病情;利用食物藥物也具有的五臭,可以治療病情。
古人祕笈「燒煙薰」防瘟疫
雖然中國古代沒有芳香療法的說法,但卻有用芳香療法的記載。通常,中醫以藥物治病,多半是內服的,例如乳香、沒藥,在許多的治療婦科瘀血和治療傷科瘀傷藥物中,常見它們的影子;而利用芳香藥物治病,多數用以辟邪,例如藿香正氣散,能內服治療由邪氣所致的腸胃型病狀。也有一些芳香藥物用於預防邪氣所致的瘟疫病,怎樣用呢?常見的是「燒煙薰」,還有的是,可以洗浴用。按,古人認為瘟疫是由「瘟神」散播邪氣而發生的。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瘟疫篇》記載,許多芳香藥物可以燒煙薰,能避邪氣、預防瘟疫。舉例說,如蒼朮燒煙熏,去鬼邪;山柰、香茅、香蘭草等芳草類,煎湯浴,辟疫氣。還有芳香木如沉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返魂香、兜木香,都能燒之,用以辟疫。許多的芳香藥物可用以治病,也有用之於焚香祭拜的禮儀中,或用之於辟邪氣。
- Apr 25 Thu 2019 10:05
長期關節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
通常以對稱性的手、腕、足等小關節病變為多見,可導致關節軟骨及骨破壞,繼而引起關節僵直、畸型。病發過程可能出現全身多系統受損,如漿膜炎、動脈炎、鞏膜炎、虹膜炎、間質性肺炎、腎澱粉樣變、神經病變、淋巴結腫大、類風濕結節等。
病因:受風寒濕氣致病
對中醫而言,此病屬「痹證」範疇,其病因相當明確。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另外,還有三者合邪的風濕熱痹。也就是說,RA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或久居潮濕之地,或貪涼露宿,睡臥當風,或暴雨澆淋,嚴寒內侵。內因為正氣虧虛,衛外不固:或勞欲過度,精氣虧損;或年老體弱,肝腎不足,肢體筋脈失養;或病後、產後氣血不足,皮膚腠理空虛。
治法:疼法不同,治法各異
風、寒、濕、熱等邪氣可單獨或合併發生。「行痹」(風邪)特點是關節游走疼痛,治法為袪風通絡、散寒除濕;「痛痹」(寒邪)特點是疼痛固定、劇烈,治法為溫經散寒、袪風除濕;「著痹」(濕邪)特點是肌膚麻木,肢體關節重著,治法為除濕通絡、袪風散寒。「風濕熱痹」特點是關節灼熱紅腫,發熱,脈數,治法為清熱通絡、袪風除濕。痹證日久,常出現痰瘀阻絡,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等病變,治療時則應扶正袪邪,標本兼顧。
- Apr 24 Wed 2019 09:50
推牆1分鐘 改善便祕、強化膝關節
- Apr 23 Tue 2019 10:00
每天跳躍2分鐘有效提升骨質密度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稱,每天堅持單腳跳兩分鐘能使運動者在一年之內快速提高骨密度,從而增強骨骼,減少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其後果可能發生各部位的骨折。英國拉夫堡大學的研究團隊,對34位年齡介於65歲到80歲之間的男性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查發現,在維持其它身體活動或飲食習慣不變的情況下,這一年內他們堅持單腳跳運動,然後給他們做CT掃描,發現那些跌倒時最易發生骨折的身體區域有了明顯的改善。
英國每年有300萬左右的人,不論是因為年老還是骨質疏鬆,遭受骨骼變薄的困擾。研究者稱此發現對骨質疏鬆的預防及應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跳躍是一種荷重有氧運動,有助增加骨密度,能幫助老年人遠離髖骨折。若是筋骨不活動會導致骨質流失、肌肉萎縮,增加骨折風險。不論你現在多大年齡,養成運動的習慣,能增加骨骼與肌肉的強度,進而降低老年時發生跌倒骨折的風險。
- Apr 19 Fri 2019 09:48
青少年脊椎側彎莫輕忽 嚴重可影響心肺功能
- Apr 18 Thu 2019 09:29
運動傷害復健醫師教你急救+復原(下)
- Apr 17 Wed 2019 09:50
運動傷害復健醫師教你急救+復原(上)
就廣義來說,凡是與運動有關所發生的一切傷害,都可列入運動傷害的範圍,例如:踝關節扭傷、肌肉挫傷、膝關節扭傷和大腿肌肉拉傷等。但有些運動醫學專家認為,由於運動技巧錯誤或訓練不當所造成的特殊傷害,如:網球肘、投手肩及跑者膝痛這一類「技巧性傷害」才算是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的分類
運動傷害依受傷或症狀出現的時間,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傷害2大類:「急性傷害」係指一次內發性或外發性暴力所引起的組織破壞,傷者往往能明確指出是某次練習或比賽中發生。「慢性傷害」則是累積多次微小傷害,造成的痠痛或功能異常,傷者往往無法肯定在何時何地發生的。臨床醫師通常習慣以組織受傷做分類,例如:肌腱的拉傷(strain)、韌帶的扭傷(sprain)、皮下組織的挫傷(contusion)和血腫(hematoma)、骨骼的骨折、關節脫臼及神經麻痺等。
常見的運動傷害原因
日本的運動醫學專家把受傷的原因分為:
- Apr 16 Tue 2019 09:56
顧好肌肉與關節 讓健康加倍
老人彎腰駝背的原因
許多民眾以為老人彎腰駝背、步伐蹣跚、舉步維艱等姿態是正常老化進程造成,但其實是因為內在肌肉量減少流失,肌耐力嚴重不足,使得走不穩、走不動、走不久,容易有跌倒狀況發生。而「肌少症」指的正是骨骼肌持續流失,造成強度、耐力下降所導致。因為肌肉力量強弱牽涉到行動力與體力,進而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即成為老人醫學很重要的一環。當身體缺乏肌肉與肌耐力時,就無法幫助骨骼分擔身軀重量,更進一步會加重骨骼、關節負擔,造成關節炎或痠痛發生。
肌肉與關節的重要性
如果把身體比喻成建築,骨骼是鋼筋,肌肉即是水泥,當水泥不足,整體的重量就落在鋼筋上,久而久之,鋼筋就容易出現彈性疲乏,甚至斷裂。由於肌肉流失與關節功能減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也是身體上最顯著的結構變化;從20~70歲,肌肉量會整個減少40%;從30歲起,肌肉量每10年平均下降6%;在60歲之後,則以每年1.4~2.5%的速度下滑。
此外,肌肉同時也是身體蛋白質儲存、調整血糖代謝、產生能量來源等重要角色,若肌肉量減少,會導致身體儲藏的能量不足,就無法應付日常生活的活動,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建議老人要多攝取高蛋白食物,補充優質蛋白質、維生素D、白胺酸與肌酸酐等營養素,有助於肌肉生成,並且持續運動與加入適當積極的抗阻力運動鍛鍊,不但可保持肌肉力量,甚至變得強壯。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身體的鋼骨結構——關節,也是很重要的關鍵。當年齡越長,關節就如同生鏽一般開始出現軟骨磨損、退化等問題,常見老人好發的退化性關節炎,則會出現上下樓梯、久站、久走時感覺膝蓋疼痛或雙腿無力,這正是關節退化的象徵。所以保護關節首要為體重控制,並且維持運動習慣,使肌肉量增加,才能有效減少關節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