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jpg
一般人不是專業者,對穴位並不是很了解,只要對照下文中圖片中的紅點位置,用手掌大面積的摩擦,即可達到生熱效果。其實,暖身靠摩擦比按壓更有效。按摩在中醫中「按」與「摩」是兩種全然不同的改善方式。所謂的「按」需要用較大的力道壓在穴位上,會產生明確痛感,適合「實證」。而對手腳冰冷「虛證」,用較為緩和的「摩」的技法即可達到調理、改善的作用。不需要專業技能即可自行施行。用手在耳朵、胸部、腰、肚臍、手心、腳掌、背部、腳掌等部位摩擦,讓全身經脈氣血暢通身體「暖呼呼」四肢不再冰冷僵硬。

1.
耳朵
中醫認為,耳朵上有各器官相對應的穴位,輕力拉、提耳朵有助通暢全身氣血,活絡頭部、五臟六腑運作,可達到提神醒腦、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提增免疫力。用兩手拇指、食指揉搓耳垂,然後向下拉耳垂約20次至發熱。再以拇指與食指輕壓雙耳耳輪,直至微微發熱。

2.
膻中穴
耳朵下來到了心臟位置,此處有膻中穴,是個重要的穴位,經常用雙手掌按壓、摩擦胸部正中央,刺激膻中穴,能改善氣血循環不佳、手腳冰冷以及虛寒等問題。心臟下來到腰部,在後背脊椎兩側的腎俞穴,有助激發腎元氣(人體內本就存在的先天之氣,中醫理論認為,腎臟是提供生理機能運作的能量、氣血的主要器官),釋放儲存於腎臟中的能量,能使氣血暢通,達到暖身溫體效果。

3.
勞宮穴
勞宮穴在手掌心。握拳時,中指和無名指指尖中間處。與人體心脈經絡相通,兩手掌互相摩擦可刺激勞宮穴,不僅能幫助生熱,更能促進氣血循環,使身體逐漸暖和。

4.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下緣凹陷處往下3指寬處,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和增強抗病能力等作用。古人有針灸足三里相當於吃了一隻老母雞的說法。經常用手掌摩擦刺激此穴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使身體溫暖。

5.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底前1/3處,屈趾時凹陷處的湧泉穴,是人體接觸感應外在環境的首要部位,一旦氣溫下降,湧泉穴是最早感受到。氣血虛的人,這時腳底已開始冰冰的。可以用手掌去摩擦腳底來刺激湧泉穴,除了藉由摩擦生熱,刺激湧泉穴等於刺激腎臟,可產生人體儲存在腎臟的能量、元氣,產生熱能讓身體暖熱不冷。平常工作需久坐或長時間站立的女性,又不喜歡運動,到了冬天除了要為自己進行穴位摩擦、食療溫補外,應該多伸展肢體,使血液循換流暢達到四肢末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