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不動的風險之一就是流失骨骼強度,這點很少被人提及。在因骨質疏鬆而導致骨折的人群中,久坐不動是關鍵原因。停經後雌激素的缺乏,也與骨質疏鬆症有直接關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動得更少,出門使用的是電動而不是人力的交通工具;日常的食品雜貨只需上網訂購,而且宅配到家,這些都恰恰與保持人體的活動力背道而馳。特別是兒童,活動力明顯減少——在發育的關鍵時期,電腦遊戲取代了「玩耍」,而體能運動(特別是跳躍),在這關鍵時期可以使骨骼強度在六個月內提高5.5%。久坐不動的風險之一就是流失骨骼強度,這點很少被人提及。研究還表明,所謂的「表觀遺傳記憶」也可能傳承好幾代,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可能影響後代的基因表達。如果久坐不動的趨勢持續下去,人類就有可能變得更加虛弱、依賴性更強,需要從已經捉襟見肘的醫療服務中得到更多幫助。
負重越少骨質量越流失
骨骼有許多作用,它支撐我們的身體;為肌肉、肌腱和韌帶提供附著點,使身體能夠移動;並儲存鈣和磷等礦物質。然而,如果既不負重也不動,肌肉就會流失,骨骼會變得更輕、密度更小、用處更少——從而增加骨質疏鬆症和骨折的風險。例如,在臥床休息一個月期間,腿部密質骨會損失約3%,而在太空,宇航員在120~180天任務中,骨骼強度可能損失超過10%。這是因為在微重力環境中骨骼沒有承負重量。而當骨骼承受力量時,會變得更強壯。許多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如先前的研究顯示,與非運動員相比,做衝擊運動(如足球、曲棍球和跑步)的運動員骨骼強度增加了20%~30%。
我們的骨骼比祖先脆弱
依據對數十萬年前骨骼的分析,我們今天的骨骼比祖先們更脆弱。當人類從狩獵採集進入農牧生活(馴養動物和耕種植物)時,差異變得更加明顯。研究發現,先祖的骨量多了約20%。在狩獵採集時期,人類打獵、覓食野生植物,他們比從事農牧的後代子孫要活躍得多,他們吃更瘦的肉,而且往往是「在行動中」。研究發現,先祖的骨量多了約20%。隨著農業的出現,腿骨尺寸的減小和橫截面形狀的變化也很明顯,這反映了人們從事不同的活動,骨骼所承受的重量也不同。
- Apr 11 Thu 2019 10:32
祖先更強壯? 骨量比我們高20%(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