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4.jpg
健康腸黏膜的細胞是緊密連結的,就像皮膚一樣有屏障作用,可將未消化的大分子物質或毒素擋在外面,當食物被分解成小分子時才能通過細胞間隙進入血液中。但是如果飲食不潔或只吃低纖維食物、油脂攝取不平衡,會導致腸道內壞菌過多;若長期服用藥物、長期過量飲酒甚至精神壓力大,也會破壞腸黏膜完整性,改變滲透壓,進而產生縫隙,使得原本不應該進入血液和淋巴液中的食物大分子、毒素、壞菌等進到血液中,引發一連串身體的免疫反應,最後導致腸漏症。而過敏、腸胃不適、肌肉、關節痠痛、慢性發炎甚至嚴重到出現自體免疫疾病,都與腸漏症相關。所以功能醫學最常談到的腸道排毒四步驟,也就是四個R的原則,涵蓋了修復的步驟,正是改善腸漏症最有效的方法。

腸道排毒4步驟
移除Remove:將所有可能的致病因子如藥物、壞菌、寄生蟲、過敏原等等有害物質移除或排除,避免腸道繼續發炎與破損。許多食材或花草具有殺菌力,可協助腸道移除壞菌,像是大蒜、洋蔥、紫蘇、蘿蔔、奧勒岡葉、紫錐花、橄欖葉、蜂膠等等。大量的水溶性纖維附著在腸道細胞上,可以減少腸道細胞接觸毒素的面積,非水溶性纖維則可以刺激腸壁加速蠕動,讓毒素隨著糞便排出。食物過敏會引起小腸免疫反應,誘發身體其他的發炎反應,因此要避免容易過敏或耐受不良的食物,抽血檢驗就可以驗出急、慢性過敏原,肉類、海鮮、蛋、奶、麩質、堅果、豆類都是常見的過敏原,可以利用排除飲食法來找出自己不適合的食物。

取代
Replace:將不好的物質清除之後,再補上身體需要的物質,就消化道而言,可補充胃酸、消化酵素、麩醯胺酸、纖維等等,來幫助腸胃消化功能。胃酸和膽鹼可以將食物中的細菌殺死,消化酵素可以將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避免食物大分子磨損小腸黏膜屏障。

再種
Reinoculate:利用益生菌與益菌生的補充,重新平衡腸胃道的菌叢生態。益菌生是幫助腸道益生菌生長繁殖的物質,包含膳食纖維、寡糖以及維生素、礦物質等物質。益生菌會利用益菌生產生能量與短鏈脂肪酸,以維持腸道酸性環境,平衡菌叢生態。

修復
Repair:健康的飲食提供足夠與良好的營養素,攝取複合性醣類、優質蛋白質、平衡的油脂、足量的蔬菜、水果等等,採用低溫烹調,都是可以減少發炎反應,讓細胞、組織建造修補更新,強化消化道黏膜的飲食,另外可以補充ω-3脂肪酸、礦物質鋅、薑黃、麩醯胺酸,麩醯胺酸可以幫助小腸細胞修復重要胺基酸,食物來源有海鮮、乳酪、牛奶、黃豆、禽肉、畜肉、玉米,可幫助維持小腸屏障的完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anneu 的頭像
    shianneu

    神童小子的基地

    shiann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