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陽氣盛於外,反而要顧護人體的陽氣,順應氣候養陽養長,突出「長」的特點。
夏季預防疾病
夏季陽氣盛於外,但伏陰仍是潛於內,就如同大自然一般,外頭非常炎熱,但地下井水仍是寒涼的,常常呈現外熱內寒之象,因此夏季飲食不可過食寒涼,食多則傷脾胃,令人吐瀉。若腸胃功能較弱,也不宜多食肥甘厚味之品,要清淡好消化較為宜。尤其現代的電扇、冰箱、空調的廣泛使用,更要注意陽氣的養護。
夏季要注意暑邪致病,因為夏季炎熱多雨,脾胃功能虛弱,暑溼之邪容易侵襲人體,容易產生中暑與疰夏兩種疾病。中暑是高溫多溼或陽光過久直接照射,造成體溫異常升高不降所引起的症狀。疰夏是由於體質嬌嫩,脾胃虛弱或陰氣不足,在夏季炎熱的環境中,過食寒涼而致。症狀主要有肢體無力、胸悶不適、懶於說話、納呆便溏,如時間持續過久,容易產生身體異常羸瘦,下肢痿軟無力。
若不幸罹患疰夏症狀,可用藿香、佩蘭、滑石、大麥等芳香化溼,讓腸胃功能盡快恢復。預防中暑,一定要停止在烈日下曝晒,室內也要降溫防暑,可預防中暑的食物有西瓜、蘆根汁、綠豆湯、酸梅汁、生理鹽水等。夏季食物很容易腐敗,絕對不要吃腐敗變質的食物,《論語》中說過:「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在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也提到:「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若要食物延緩腐敗,可用蒜與烏梅為佐料加入飲食中,延長食物保存時間。
夏季陽氣最為旺盛,氣溫最高的時候,稱為三伏天,又稱「伏夏」,中醫常利用「春夏養陽」的原則,在三伏天最熱的時節,治療冬季常發的、陽虛陰寒內盛的慢性病,如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慢性腹瀉、虛寒性腹痛等問題。有些可用穴位敷貼,有些可用中藥內服,對體質虛弱、年老體衰或慢性病養護頗具意義,如宋代的《養老奉親書》中提到:「夏至以後,宜服不燥熱平補腎氣暖藥二三十服,以助元氣,若蓯蓉丸、八味丸之類無妨。」
「補在三伏」,可根據病情,給予人參、參茸固本丸之類的。若是三伏貼,可用白芥子、延胡、細辛、甘遂等研細末,加上鮮生薑調稠糊貼在雙側肺俞、心俞、膈俞,黏貼4~6個小時,可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降低過敏的情況。
- Jul 03 Tue 2018 09:54
夏季養生(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