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兼具省錢及效率,同時避免檢測儀器對於受測者造成過度輻射或過度診斷的問題,因此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建議檢查項目。
35~40歲年齡層的健檢建議
甲狀腺是人體的內分泌器官之一,主要是分泌甲狀腺激素,促進生長發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功能。美國的甲狀腺學會推薦從35歲起,每5年就應該檢查1次促甲狀腺激素(TSH),尤其是女性。而醫師也建議,若無特殊情況下可考慮從35~40歲開始,每年作一次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但有乳癌家族病史者,檢查年齡建議提早到20~25歲。40歲以後,人體將進入心腦血管疾病的好發年齡,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的家族病史及中老年肥胖者,應在每半年到1年檢查一次血壓、血脂、血糖及心臟彩色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此外,每年也應該進行一次胃癌篩檢。而40歲以後的嗜煙者,每半年應做1次胸部X光檢查或CT檢查。
50~55歲年齡層的健檢建議
50歲以後,人體進入大腸癌的好發年齡。建議每年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以篩查大腸癌並每年查一次胃腸鏡,便於及時發現癌前病變;專家也建議,過50歲以後,男性要開始將攝護腺癌檢查納入體檢清單,每年應該查一次攝護腺特異抗原(PSA)。55歲以上,因生活習慣不佳或職業因素,屬於罹患腫瘤的高危險族群,可根據不同癌種適當增加檢查項目。如曾罹患肺臟病、腎臟病的,可安排進行相關腫瘤的檢測。有腫瘤家族病史的人群,則必須要注意一般體檢中血液檢查及腫瘤標記物的檢查。
- Apr 22 Wed 2020 09:41
人體各年齡、器官健康檢查時間表(下)
- Apr 21 Tue 2020 10:10
人體各年齡、器官健康檢查時間表(上)
為了兼具省錢及效率,同時避免檢測儀器對於受測者造成過度輻射或過度診斷的問題,因此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建議檢查項目。
人生第一次該作健康檢查的時間是?出生後48小時的新生兒篩檢
寶寶出生滿48小時候要接受「新生兒篩檢」,它的全名是「新生兒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寶寶代謝異常可能會有心智障礙、發展遲緩等造成身體機能與智能的嚴重後果,但這些疾病可能在寶寶出生時沒有症狀,若能及時發現,約有9成以上的新生兒可以免除生長和智力的問題。
1~3歲的嬰幼兒,約3個月檢查一次,而3歲~7歲兒童一年檢查一次
嬰幼兒童的健康檢查,一般而言分為生長發展和心智發展兩種;前者指評估寶寶的身體成長狀況,例如身高、體重、頭圍等檢查;而心智發展則是評估肌肉的肢體動作,還有情緒及神經和其他人的互動並免發展遲緩。檢查的項目包括頭圍、營養狀態、對聲音之反應、心雜音、疝氣、外生殖器、肝脾腫大、髖關節運動及口腔檢查等。
- Apr 17 Fri 2020 09:36
人體有「細胞更新」週期表(下)
因此只要營養充足,受損的器官通過細胞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就會被“軟性置換”,產生出“新”的組織與器官。以下就讓你一次稿懂各細胞和器官的更新時間~
平均4個月,紅血球會更新
身體每天有300萬個紅血球凋亡,也同時有這麼多的紅血球生長,當身體受傷或女性月經時,造血機制會合成更多紅血球。它的生命週期為80~120天,而更新頻率為4個月,而衰老的紅血球會被脾臟、肝臟等處破壞。
平均5個月,肝臟更新一次
在血液供應充足的條件下,肝擁有驚人的自我恢復和再生的能力!專家解釋:「若在一次手術中切除患者肝臟的70%,只要2個月的時間,大約90%的肝就會長出來。」因為,肝只要150天就能更新一次,也就是有些酒鬼的肝功能也可提高的原因!
- Apr 16 Thu 2020 09:57
人體有「細胞更新」週期表(上)
因此只要營養充足,受損的器官通過細胞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就會被“軟性置換”,產生出“新”的組織與器官。以下就讓你一次稿懂各細胞和器官的更新時間~
人體最快更新的細胞是?腸細胞!
腸道細胞的更新周期是2~3天;它們是分布在腸上的腸絨毛,長得像手指狀的觸角,功能是增加表面積幫助腸吸收營養,因為常常暴露在高腐蝕的胃酸中,所以更新的速度極快!此外,腸的其他部分會分泌一層黏液保護細胞,但也沒辦法對抗胃酸腐蝕太久,這些位置的細胞更新時間稍微久一點,約3~5天。
平均7天,胃細胞會更新
胃粘膜的上皮細胞更新速度很快,每分鐘約有50萬個細胞會脫落,被新生的胃黏膜細胞取代,整個胃黏膜更新的時間約為3天;而胃部其他的特殊細胞則負責分泌胃酸及保護性的黏液,讓胃部保持酸性,也同時防止酸性造成的傷害。所有的胃部細胞,更新一次的時間約為7天。
- Apr 15 Wed 2020 09:33
免疫力越高越好?(下)
舉例來說,若是肺的正氣較虛,就容易發生感冒、支氣管炎、肺炎或是皮膚過敏的情況;若是心的正氣虛弱,便容易心悸、心慌或是心律不整,以及睡眠障礙的情況;若是肝的正氣虛弱,無法疏理氣機,便容易疲勞,或是具有情緒調節的問題;若是脾的正氣虛弱,則容易腹瀉、脹氣;若是腎的正氣虛弱,則容易有腰膝痠軟、遺精夜尿、落髮白髮,水液代謝的症狀也會受到影響。
免疫力過猶不及都不好
如果免疫低下的話,會很容易受到外來病原的影響,發生反覆發生感染或是傷口不易癒合的情況。反之,若是免疫過度反應,或是不分敵我產生自我攻擊的話,便會對於體內組織或是器官產生傷害,也就是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乾燥症等。因此,特別提醒「免疫力不該追求越強越好,而是講究平衡與調和」。中醫認為,正氣通常是處於不足的狀態,而沒有正氣過剩的這種說法。以一般人來看,平時的生理功能雖會消耗正氣,但是藉由飲食及休息是能夠將正氣補充回來的,所以只要飲食得宜、作息正常,正氣便能維持動態的消長平衡。然而,現代人多熬夜、睡眠不足,再加上飲食不節制等NG行為,都會造成正氣只減不增,再加上情緒壓力大,調節免疫方面也會出問題,種種因素加起來,便會給外邪一個侵犯人體的好機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疾病。
6方法正確調節免疫力
1.充足的睡眠:根據研究顯示,睡眠時間越少、品質越差的人,免疫力會較睡眠充足的人來得低下。
- Apr 10 Fri 2020 10:02
免疫力越高越好?(上)
人體的免疫系統相當聰明,會不斷地去調整適應,對於接觸過的「病菌」能產生免疫記憶;若是下次又再受到相同的病原體入侵,便能夠更快速產生應對。此外,免疫系統也像是人體的「巡邏警察」,一旦發現體內有衰老或是癌變的細胞,就會進一步執行清除。在免疫系統對於外來物產生作用的時候,大多會產生發炎的反應,如紅、腫、熱、痛,就是急性發炎造成的不適症狀。西醫認為,免疫系統可由外而內來看,最外層是由皮膚、上皮組織以及黏膜做第一層的物理屏障,而內部則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組成。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臟、骨髓、淋巴結、扁桃體等,在這些地方會合成淋巴細胞,吞噬細胞、干擾素等物質,去對抗外來者的入侵。
廣義來說,中醫的免疫系統便是人體的「正氣」,早在黃帝內經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旦正氣充足,外來的邪氣就不容易侵犯干擾人體,五臟六腑便能夠有正常的生理活動,並具有抵抗外邪以及促進自我修復的能力。中醫則認為,正氣存在於人體的臟腑與其對應的經絡之中,五臟中的「脾」、「腎」兩臟與免疫力的生成有關,「肺」、「心」、「肝」則與免疫力的輸布及調節相關。若是脾胃功能不佳,便會導致正氣後天生成來源不足,衛氣保衛人體的功能就會降低,假使頻繁熬夜或房事不節,便容易消耗腎氣,使得先天正氣的流失速度變快;而肺可將專司防衛的衛氣宣發至皮毛,故肺的功能失調,衛氣便無法正常鞏固體表,就會導致抵抗力減弱,容易生病;心、肝,則可以想成是神經及內分泌對於體內的調控,可以使得體內的免疫活動正常。
透過五臟的共同作用之下,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免疫架構。然而,大多數的人沒辦法時時刻刻維持每個臟腑都正氣充足,邪氣也就會利用特定臟腑正氣消耗較多的時候,趁虛而入。
- Apr 09 Thu 2020 09:37
人體這些器官有「維護性再生」功能,該怎麼保養?(下)
肺臟:肺臟有自我清理修復的循環系統,肺臟骯髒的物質或廢物會被肺纖毛從肺泡移致氣管,然後隨黏液排出體外。但霧霾、煙霧等空氣汙染會破壞肺臟原有的修復功能,而辦公室工作者,或長期待在空氣不流通的環境者,會因空氣中的含氧量低於21%,使得心肺功能較弱。若能多做有氧運動,能幫助肺部自我清理和修復,而攝取維他命A或多吃胡蘿蔔、甘薯和芒果等食物,可以有助於修復肺泡功能。
肝臟:肝臟在達到肝硬化的程度之前,是唯一切除壞死組織後,可修復長出同等體積大小的器官。因此,避免熬夜和長期喝酒等導致肝硬化的行為就非常重要。此外,研究指出谷胱甘肽有助於解毒和肝臟再生,因此補充葉酸和複合維生素B群,能幫助谷胱甘肽形成,幫助肝臟修復再生。
腎臟:腎臟損傷時,因其自我修復的能力,會使成熟的腎臟細胞,在受損區域分化成需要修復的腎小球或其他腎臟細胞。而平時生活飲食中,選擇低鹽、清淡的食物、並免過勞和適度的有氧運動,增加全身,包括腎臟的血流量後,便會有助於腎臟的修復功能。
大腦: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在青春期就停止產生神經元了,但可藉由接觸新事物和學習新知,幫助大腦內「海馬回」和「嗅球」產生新的神經元。此外,每周運動2~3次,每次約30分鐘,可以幫助刺激海馬迴和嗅球的神經元新生,助於大腦恢復年輕。
- Apr 08 Wed 2020 09:18
人體這些器官有「維護性再生」功能,該怎麼保養?(上)
人體有「維護性再生」功能,其中包含了免疫力和組織功能的修復作用,例如:如果不小心割到手指,過些時候傷口就會癒合,這就是細胞在進行修復;而人體中的一些器官會一直不斷地更新和再生,若我們能夠幫助身體的重要器官自行修復,就能保持身體健康,我們就來看看哪些器官有維護性再生的功能,該如何保養?
皮膚:當皮膚的角質層受損,變薄和鎖水能力及保護能力變差的時候,肌膚就容易出現紅腫、長痘、過敏或是濕疹等受損癥狀。正常情況下肌膚角質的代謝周期為30~45天左右,此時若能加強肌膚清潔並擦含有蘆薈多糖、糖蛋白、多肽等高分子成分的蘆薈膠,可以有效提升皮膚的免疫力,幫助皮膚修復滋養。
血管:造成血管產生血栓的元凶是低密度膽固醇(LDL),哈佛大學的科學家表示,若能減少低密度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並且增加血管的血流量,可以幫助血管的自我修復作用。例如:減肥和戒菸及少吃動物內臟、油炸食品、肥肉都可以幫助減少體內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而進行跑步、快走等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膽固醇的代謝,並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對保持血管彈性非常有助益。
骨頭:發生骨折時,骨頭中的幹細胞就會被自動活化,發揮修復的關鍵作用,尤其是年輕人的骨頭再生能力超強,當跌倒、打球或車禍造成的骨折,若固定好位置,就會自行再生恢復,也就是俗諺說的:「打斷手骨反倒勇」。而維生素D和K是對於骨頭相當重要的兩個維生素,前者幫助鈣吸收,後者幫助鈣保留在骨骼中,因此,多曬太陽並多吃菠菜、大豆等維生素K豐富蔬菜,可增加骨頭再生能力。
- Apr 07 Tue 2020 09:27
你知道人體大器官的保固期有多長?(下)
眼睛:保固期40年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眼部肌肉會變得越來越無力,眼睛的聚焦能力開始下降,逐漸出現老花的症狀。而眼睛老化的元兇是自由基,像是紫外線、幅射都是自由基的光源,這些自由基會使眼球細胞產生氧化作用,輕則視力減退,重則造成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與視網膜病變。
骨骼:保固期35年 人體一般會從35歲開始出現骨質流失的狀況,進入自然老化過程。而更年期停經後女性的骨質流失更快,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達到10.75%。而骨骼大小和密度的縮減可能會導致身高降低。椎骨中間的骨骼會萎縮或者碎裂。 一個人80歲的時候的身高會比20歲降低2英吋(5.08cm)。
皮膚:保質期25年 隨著人體生成膠原蛋白的速度減緩,皮膚在25歲左右就會開始自然衰老,由於年齡的增長和皮膚屏障功能的逐步退化,還會出現皮膚乾燥過敏,濕疹,皮炎,老化和色素沉著等皮膚問題。
大腦:保固期20年 隨著年齡增長,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數量逐步減少。人類出生時腦部的神經細胞數量達到1000億個左右,但從20歲起開始逐年下降。到了40歲開始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遞減,進而對記憶力、注意力與感官能力造成影響。